高晶:到一线去是地学人的任务

5月15日清晨4时,高原的天乌黑如墨,但坐落海拔4300米的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归纳观测研讨站的营地灯火通明。<\/strong><\/p>

现已熬了3个晚上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讨所研讨员高晶感觉很累,但一点也不敢懈怠——她是第2次青藏高原归纳科学考察研讨“巅峰任务”珠峰科考浮空艇分队的负责人,现在,“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已准备就绪,要冲击新高度。<\/p>

<\/p>

高晶(左一)在作业中。中科院青藏高原研讨所供图<\/p>

“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在青藏高原环境改变的研讨中占有重要方位,它搭载了水汽安稳同位素剖析仪,监测黑碳、甲烷、二氧化碳等含量改变的多种剖析仪器,可以获取珠峰区域大气水汽传输和温室气体笔直改变进程要害科学数据,将为提醒西风传输影响下的青藏高原环境改变供给重要科学依据。<\/p>

为了完结此次科考任务,高晶带着团队现已在高原一个多月了。“咱们来到营地后一直在监测气候条件,但一直等不到最合适的放飞条件。能不能飞,团队有不同定见。”等下去,仍是试一下?压力会集在高晶身上。<\/p>

那天,她和副队长、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立异研讨院高级工程师张泰华在营地里“转圈”,争辩、剖析……终究,高晶“拍了板”:飞!<\/strong><\/p>

<\/p>

5000米、6000米、7000米!8000米!9032米!<\/p>

新的世界纪录诞生了!掌声和欢呼声从营地满溢而出,分散到很远、很远……<\/p>

高晶结业于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后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讨所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攻读硕士和博士。18年来,她每年至少要在高原上待一两个月。用高晶的话说:“我科研的根脉在高原。”<\/strong><\/p>

<\/p>

忍耐高原反响带来的各种不适,背着行李步行爬山,在暴风暴雪中露营……在高原上做科研,应战人体极限的作业对高晶来说是粗茶淡饭。但娟秀、单薄的高晶却从未想过畏缩,更不认为苦:“姚檀栋院士50多岁的时分带咱们上高原,都是走在最前面的。这次‘巅峰任务’他也一直在一线。老先生们都没说辛苦,咱们哪好意思诉苦!”<\/strong><\/p>

在高晶看来,到一线去,是每一个地学人的任务。“咱们地学科研人员或许和其他学科不太相同,研讨有必要扎根在一线。科学剖析依赖于数据,你有必要要清楚数据是从哪里来、怎样得来的?在这个进程中,有压力,但更多的是爱好。或许我是个比较较真的人,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到底。”<\/p>

现在,高晶不仅仅是一个研讨者,更是领头雁。<\/strong>她要带团队——从2017年12月开端,她就担任第2次青藏高原归纳科学考察研讨浮空艇分队的负责人,“咱们这个团队会集了中科院几个研讨所的优势力气,从30多人开展到现在的60多人,现已磨合得十分好了。这次我之所以敢‘决定’,也是由于我对团队有决心!”<\/p>

<\/p>

第2次青藏高原归纳科学考察研讨队队长、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对浮空艇分队的作业给予了高度评价:“本次观测是高新技术和前沿科学的交融,在科学观测进步入了一个超前的形式,这些效果将为人类社会开展和全球应对气候改变作出贡献。”<\/p>

回到北京的高晶正在繁忙地剖析数据、写论文。就在6月7日,中外科学家们在学术期刊《天然·地球与环境论评》上宣布了关于青藏高原的最新研讨效果,体系解析了“亚洲水塔”失衡的机制。高晶是首要作者之一。<\/p>

而新的科考方案也正在谋划中:“咱们期望本年8月能去慕士塔格峰再做一次浮空艇观测,12月还要到鲁朗区域再进行一次惯例观测。科学研讨是没有止境的,在探究不知道的进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觉得很高兴。”<\/strong><\/p>

(本报记者 齐芳)<\/p>

来历:《光明日报》(2022年07月19日01版)<\/p>

视频出品——<\/p>

总策划:王慧敏<\/p>

总监制:赵建国<\/p>

统筹:毕玉才 杨谷 胡其峰<\/p>

监制:张宁 廖慧 方莉<\/p>

记者:齐芳<\/p>

编导:李方舟 白冰<\/p>

制造/配音:白冰<\/p>

责编:王远方<\/p>

修改:常莹 吴亚琦<\/p><\/div>